top of page

碳權
「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」
碳權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,
企業可透過購買碳權抵消自身排放量,
推動環境保護、綠色投資與創新發展。

Reducing

Capturing

Storing
碳權如何產生?
🔻 減量(Reducing)
-
使用再生能源(太陽能、風力、水力等)
-
提升能源效率(如 LED 換裝、建築翻新、節能設備)
🧲 捕捉(Capturing)
-
捕捉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溫室氣體進行再處理
🏔️ 儲存(Storing)
-
地下封存碳或透過森林、土壤作為碳匯
-
造林、保育紅樹林、農地碳吸收等自然解方
如何取得碳權?
① 交易購買
-
於國內外碳權交易所開設帳戶購買上架碳權商品
-
透過中間商代購碳權,但需自行把關品質與有效性
② 碳權來源:強制 vs 自願

減量 捕捉 儲存
產生碳權
購買碳權

碳權
Carbon Credits


購買國內碳權
可抵國內碳費

台灣碳權交易 TCX
台灣碳權交易現況
隨著「排碳有價」機制的逐步建立,碳權成為驅動企業轉型的重要工具之一,透過價格訊號,不僅能有效促使企業降低碳排放,還能進一步帶動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投資,加速綠色產業的發展。
針對台灣的法規現況,目前尚未實施總量管制制度,但環境部預計自2025年起,針對年排放量達2.5萬噸以上的排放大戶課徵碳費。為鼓勵企業提前布局減碳,政府也同步推動「自主減量計畫」,企業若能採取具體減碳措施並達標,即可享有優惠的碳費費率,進一步降低營運風險並提升永續競爭力。
-
台灣碳權交易所於 2023年8月7日正式掛牌
-
國際碳權平台:
-
啟動時間:2023年12月22日
-
首波碳權專案類型:潔淨水、太陽能、風電、沼氣等共7項
-
參與企業:27家
-
價格區間:約 每噸 3.9–12 美元
-
-
國內碳權平台(僅限法人):
-
買方:限本國法人
-
賣方:得為國內或外國法人
-
單位:1公噸CO₂e
-
幣別:美元
-
交易時間:平日 9:00–15:30
-
上架條件:核發機構經TCX認可,須符合3項以上SDGs,年份需在5年內。
-
-
限制事項:國際碳權僅能持有、註銷或帳戶間轉移,不得於平台轉售個人尚不得參與碳權交易。
碳權
Carbon Credits
針對排放大戶課徵
現階段無法抵扣CBAM
碳權、碳費與CBAM之關係
-
國內碳權可抵扣國內碳費(上限為應課徵碳排量的 10%)
-
國際碳權暫無法抵碳費,須等候環境部公告相關準則
-
國內/國際碳權皆無法抵歐盟 CBAM(碳邊境調整)憑證成本
CBAM

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
無法以碳權抵扣
bottom of page